x
当前位置 : 

“嘉里共富”案例成果(二)                                                                                    

嘉兴市南湖区竹林村:从“华东养猪第一村”到“全国文明村”

——打造文明典范村的竹林共富之路

时间 : 2022-04-18    




                                                               

                                                                  编 者 按

嘉兴是革命红船起航地、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寄予厚望的地方。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2021年,嘉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3598元,实现全省“十八连冠”,城乡收入比为1.60:1,嘉兴在推动共同富裕上有特殊的意义、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自2021年7月以来,联合开展调研活动和案例研究,通过总结提炼和宣传展示嘉兴“逐步共富”“共建共富”“全民共富”“全面富裕”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为推进嘉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展现“嘉院贡献”“社科担当”,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嘉兴经验”“嘉兴智慧”。自2022年4月起,陆续刊登“嘉里共富”系列案例成果,以供理论研究者和实践部门参考。






 02    嘉兴市南湖区竹林村

从“华东养猪第一村”到“全国文明村”

打造文明典范村的竹林共富之路



        研究背景        

文明转型驱动高质量共同富裕


亟待转型:竹林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物质富裕阶段。2013年之前竹林发展有四个特点:一是养猪产业发展时间较长,以“臭”扬名,曾是远近闻名的“华东第一养猪村”。二是发展了养猪品牌,20世纪80年代竹林建立了饲养供港猪的生猪产业,主打产品“竹林三元猪”1998年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01年荣膺浙江国际农博会金奖。三是竹林村养猪量大,在高峰期生猪存栏量超15万头,拥有40多万平方米的猪舍和10多万头的生猪存栏量,人均养猪超30头,耕地亩均养猪超20头,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四是竹林村农户养猪比例大。村里几乎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建造了猪棚,地不够用了,就去农田里搭建猪棚,养猪高峰期,农田里都是成片的简易猪棚。

虽然较大比例的农户依靠养猪致富,但过度粗放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过多压力,亩均20头以上的状况,导致土地难以消解养猪带来的压力,竹林村也成为众所周知的“脏乱差”村。这种生态不友好的民富产业注定要进行转型,即使经济代价巨大。2013年黄浦江死猪事件爆发后,竹林村承受了舆论压力,也给村党委抓住机遇倒逼村庄发展模式的契机。

高质转型:以文明建设驱动高质量共同富裕。2013年是竹林村的转型之年,领导班子带领全村开始一系列文明建设行动。第一, “运动式”拆猪棚,退出昔日主打产业。党员首先拆掉自家的猪棚,为全村人做了示范。依靠“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竹林村在环境治理的路子上完成了华丽转型。第二,恰逢其时的美丽乡村建设。竹林村投入800万元建设了赵家兜、徐祥浜、沈家浜、竹林集镇4个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年,竹林集镇再次启动改造提升,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拆除违建2万余平方米,并启动11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第三,积极寻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村基层组织积极参加飞地抱团项目,盘活村集体资产,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第四,转型成功后的收获。转型之后,荣誉也接踵而至,竹林村村集体先后获得嘉兴市绿化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集体荣誉。

竹林村的转型展现了一条从仅仅是村民收入上的富裕,到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文明等高质量富裕的转型路径,是一条以文明建设为契机的高质量共同富裕之路。




        实践成效        

多维文明建设驱动高质量共富


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共富基础与条件。改变原有人与自然的失衡状态,拆违治水双管齐下。新丰镇竹林村在拆除违章猪舍、“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村庄的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的平衡,建设美丽乡村。通过一系列的村庄改造和环境提升项目,推动昔日“华东养猪第一村”实现了向“全国文明村”的完美蝶变。



二是以素质文明建设,打造共富内生驱动力。第一,深挖多元文化,打造文明传承载体。打造党建陈列馆,塑造红色文化阵地。建设高以永纪念馆,树立清廉文化。打造村史馆,展示奋斗文化。重建学稼公社,树立创新文化。第二,注重文化培育,打造共富的内生力。依托文化礼堂,打造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阵地。将礼堂书屋、文化讲堂、室外文化广场、居家养老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廉政走廊等功能纳入礼堂建设,实现了文化礼堂的内部融合,打造了以文化礼堂为中心的活动圈。通过开发公务考察游、亲子研学游、红色精品线等将竹林文化发扬,成为提高村民外群体素质的重要通道。

三是以提高技能与素质,助力村民转产专业。从养猪大村彻底转型,绝大多数的村民都经历着转型之困。第一,部分有能力的村民主动按照自身基础和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未来产业。第二,提供免费课程,大力开展新产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转产转业。第三,为村里60岁以上的生猪退养户,每人每月安排100元生活补助,鼓励成为农业工人。第四,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员”模式,成立家庭农场联盟,助推乡村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文旅创齐头并进。

四是以文明元素融经济,发展高质共富产业。第一,发展高效生态新产业。在产业致富上,只要与村绿色发展相契合与村实际产业效能匹配的产业,都有机纳入到村庄的产业规划中来。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点,确保了竹林村前期生态工作的持续效益,还进一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第二,融合生态与精神文明,发展新业态。围绕“猪、竹、姜”,打造田园农事体验区、高台观景区、特色民宿区、花卉区、田园广场,建设小猪快跑、亲子水塘、竹隐游船、烧烤等旅游项目。第三,美丽经济成功造血,提升了全村收入。结合转型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旅游业,竹林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3965元提升至2020年的36763元,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答卷。



        经验启示        

多重保障推进文明转型


一是强化组织,引高质发展。第一,坚持“党领导一切”根本原则,坚持以党建引领全村各项工作,将涉及到村庄发展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等,都放在党组织的集中指导下进行。第二,基层党建不仅在政治站位上提供了保障,也深知村集体发展的痛点和转型方向。第三,乡村长远发展培育稳定祥和的社会秩序,夯实村庄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是抓住机遇,促转型成功。竹林村的实践经验首先表现善于抓住机遇,促成主导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重点事件和环境整治为契机,转变村庄发展方向。第二,行动果断,为转型奠定基础。第三,善于结合本地资源寻找发展点。在产业选择中根据村庄历史问题、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的实际,最终才能因地制宜打造出乡村振兴的“竹林经验”。

三是文化赋能,坚文明基石。挖掘、培育和弘扬村庄文化竹林村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培育不仅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乡村发展有了共享的观念基础和基本的价值遵循。第一,村党委集思广益充分发掘竹林历史上人文荟萃、乡贤辈出的优势,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传习新时代文明,以此提升竹林村的底蕴内涵。第二,竹林村通过打造党建陈列馆、村史馆、高义永史料陈列馆、学稼公社等文化载体,传承与发展不同主题的竹林文化,打造共富的文明基础。

四是党员示范,促村民参与。以党员带头工作,提高村民参与度。竹林村的党员在不同时期均展示了积极带头的示范作用。第一,养猪业艰难退出时,竹林村党员身先士卒,先从自己的猪棚拆起,带头转产转业。第二,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党员带头致美。第三,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承担重要作用。竹林村乡村治理中,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示范作用。在不确定的任务时,党员总是冲在第一线。


       成果转化        

获得副市级领导批示


基于该项目的成果《从“华东养猪第一村”到“全国文明村”:以文明驱动转型共富的竹林经验》一文获得嘉兴市副市长肯定性批示。批示的主要内容为“以事实说话,用榜样引领,这个做法值得充分肯定。建议进一步扩大视野,进一步关注样本背后的政策影响和工作思路,为全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的经验和建议。”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邮件:iccpr@zjxu.edu.cn
电话:0573-89998825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进入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   浙ICP备12033620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604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